专家介绍
当前:首页 - 所内概况 - 专家介绍

潘大建


研究员

电话:020-87586564

邮箱:pandajian@gdaas.cn,  dajianpan@163.com







个人简介

潘大建,男,汉族,19632月出生,祖籍广东信宜。19837月华南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。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,水稻遗传资源研究室主任,国家种质广州野生稻圃负责人。大学毕业后在江西农业大学从事农业教学和科研工作,曾获该校颁发的教学优秀奖。19869月至今在现单位一直从事稻种资源研究工作已30多年。主要研究方向为野生稻资源收集、保存、鉴定评价、分类、种质创新和利用。“十五”以来主持广东省科技厅、农业厅、国家科技部、农业部的相关项目、课题30多项。主持完成广东省生物种质资源库-水稻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和完善、野生稻圃改扩建及野生稻资源迁圃保存,改善了稻种资源的保存和研究环境,为国家珍贵种质资源的长期安全保存和持续利用提供了良好条件。

带领研究团队先后育成6个特种稻、优质稻新品种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;在《科学通报》、《植物遗传资源学报》等10多个刊物发表论文41篇;合作编著出版著作1部、种质资源标准规范1册,参与起草国家农业行业标准2个;完成广东省野生稻资源调查,查清野生稻的地理分布、多样性动态、濒危原因及程度,抢救收集一批野生稻资源异地保存,丰富了国家种质广州野生稻圃保存资源的遗传多样性,进一步提高了野生稻资源保存的安全性。

 

获奖成果:

1.中国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,2017年国家科科技进步二等奖,排名第4

2.广东稻种资源收集保护及优异种质挖掘与利用,2015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,排名第1

3. 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,2003年国家科科技进步一等奖,二级证书;

4.中国稻种资源繁种鉴定评价与利用,1997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. 排名第12

5.野生稻多样性异地建圃保存技术研究和利用,1996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,排名第4

代表论文(著作)目录:   
1.广东普通野生稻调查、收集与保护建议,植物遗传资源学报,201718( 2)372-379,通讯作者
2.含不同地区野生稻胞质的水稻雄性不育材料线粒体SSR标记分析,分子植物育种,2016149),2392-2404,通讯作者

3. 广东地方水稻品种营养品质分析及其生态地理分布研究,广东农业科学20118):21-22,排名第二

4. AB-QTL法定位广东高州野生稻谷粒外观性状和粒重基因,植物遗传资源学报,2009,10(2): 175-181,排名第二

5.广东高州野生稻应用核心种质取样策略,作物学报, 2009,35(3):459-466, 排名第二

6.中国普通野生稻(O.rufipogon Griff.)的地理多样性与分化, 科学通报,2008,53(22):2768-2775, 排名第四

7.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稻瘟病抗性鉴定,植物遗传资源学报, 2008,9(3):358-361,排名第一 

8.广东高州7个普通野生稻居群遗传结构的SSR分析,植物学通报,2008,25(04):430-435,排名第二 

9.野生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,中国农业出版社,200611月出版,第二主编

10.野生稻种质资源收集、保存、鉴定与利用,《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共享研究》,中国农业出版社,20068月出版:2633,排名第一

11.水稻种质资源收集、保存、评价与创新,广东农业科学,2006,(9):8487,排名第一 

12.用SSR标记分析高州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,科学通报,2006515):551-558,排名第二 

13.利用SSR标记对高州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,广东农业科学,2005年第6期;58,排名第二

14.利用小粒野生稻与籼稻杂交创造优异新种质研究初报,《中国野生稻研究与利用》(第一届全国野生稻大会论文集),气象出版社,2004165-170,排名第一 

15.野生稻圃的设计与管理,《稻种资源学》第八章,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2年出版,排名第二 

16.广东特殊生境的普通野生稻(Oryza rufipogon Griff)遗传变异研究,植物遗传资源科学,200232),排名第一

  




版权所有: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粤CIP备12058351号-2 地址:广州市金颖东一街3号 邮编:510640